“我就是倔配资炒股官网,认死理。”
这句话,如果放在别人嘴里,可能是吹牛,是自嘲。可要是陈佩斯说出来,那就是真·倔强,真·认死理。
电影《戏台》预售破6000万,全年龄段观众齐上阵,从99岁到刚会走的,都成了陈佩斯的“自来水”。
而这部拍了七八年、上映一波三折的电影,终于要和观众见面了。
但就在上映前,档期被临时推迟8天,直接把原本的solo档期腰斩。
可即便如此,观众的热情依旧不减,甚至有人说:“我们70后、80后只是老了,不是死了!”
这,就是陈佩斯的魅力,也是他用一生坚守的“戏比天大”。
《戏台》从2018年就开始筹备,但一路走来,可谓“举步维艰”。投资人一听:民国戏班?70岁老头当主角?立马摇头:这不吸引年轻人!
有人建议加入穿越、加入流量、加入热梗,让故事更“吸睛”。
陈佩斯一句话怼回去:“戏班的故事,不是靠穿越来卖座的。”
他不是不懂市场,而是更懂“戏”。他不是不识时务,而是不愿妥协。
可现实是,没人愿意为一部“传统”电影买单。于是,他和妻子一咬牙,把房子抵押了,换来启动资金。
这不是“卖惨”,这是“拼命”。
一个71岁的老人,为了拍一部戏,把自己最后的退路都搭进去,你说他傻?不,他是真·艺术家。
陈佩斯拍戏,是出了名的“细节控”。
为了还原民国戏班“一桌二椅”的道具风格,剧组跑了12个省市的旧货市场,愣是没找到合适的。
最后请来一位老木匠,照着博物馆的图纸复刻,一张屏风雕花弧度不对,就重做了5次。
这不是“较劲”,这是“敬畏”。
后期剪辑时,发行方建议剪到90分钟,认为观众没耐心看长片。
陈佩斯又拒绝了:“那些候场的眼神、后台的烟火气,都是戏。”于是,最终片长定在125分钟,比很多商业片还长。
这不是“老古董”,这是“认真”。他不是不懂流量,而是更懂“艺术”。
很多人以为,《戏台》的观众,只会是中老年人,年轻人根本不会看。结果预售数据显示,25到35岁观众占比高达58%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“老故事”,不是没人看,而是没人好好讲。
《戏台》没有流量明星,黄渤、尹正零片酬出演;没有炫技特效,剪辑朴实得像纪录片;笑点不是靠热梗堆砌,而是藏在剧情里,一针见血。
这不是“怀旧”,这是“真诚”。现在的观众不是不喜欢老作品,而是讨厌被糊弄。
《百鸟朝凤》当年票房惨淡,7年后却成了豆瓣神作;《戏台》这次预售破6000万,不是靠“回忆杀”,而是靠“真本事”。
朱时茂曾说:“陈佩斯这人,认死理。”当年大家以为是调侃,现在才明白,这是“真·倔强”。
他当年把央视告上法庭,只为争一个“公平”;他现在拍《戏台》,只为守住“戏比天大”的初心。
他讽刺的不是别人,是现实。他讲的不是笑话,是人生。
《戏台》里军阀强改戏文,像极了某些“领导拍脑袋”的决策;戏班班主在尊严与生存之间挣扎,戳中了多少职场人的痛处。
这不是“老套”,这是“共鸣”。
在这个追求“短平快”的时代,陈佩斯用一部电影告诉我们: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,艺术也从不分年龄。
他不是“过气演员”,他是“不老的喜剧大师”;他不是“不合时宜”,他是“坚持初心的逆行者”。
《戏台》预售破6000万,不是因为他“惨”,而是因为他“值得”。
观众不是傻子,不会让这样一位老艺术家输。因为他用一生告诉我们:戏比天大,艺无止境。
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