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4日,陈佩斯发布致歉视频,宣布新电影《戏台》延期上映在线配资门户论坛,引发公众舆论哗然。
他自导自演的新电影《戏台》,原定于7月17日上映,但因暑期档多部商业大片突然临时提档,挤压排片,《戏台》被迫改档至7月25日。
消息一出,引发了大量观众对流量明星挤压老艺术家的不满,不少网友纷纷表示支持《戏台》,甚至自发组织包场支持。
之后,官媒也发文批评:“排片不应是资本游戏。”
7月17日,原定上映日改为点映,观众反响良好,感慨“笑中有泪”。
上海、北京等城市影院临时加场,上座率单日增长160%。
点映期间票房逆势上涨,如今《戏台》还未正式上映,点映票房已经突破6000W。
《戏台》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,上演了一场排片反转的精彩逆袭。
可见,实力,才是最好的流量。
02
陈佩斯被誉为“小品之王”,曾经11次登上央视春晚,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。
就连“小品”这种表演形式,都是源自陈佩斯和朱时茂在1984年创作的《吃面条》。
可是1998年,演完小品《王爷与邮差》后,陈佩斯却退出了春晚舞台。
他坚持“喜剧应有讽刺深度和让观众笑过之后还能回味的内涵”,而春晚更偏爱热闹祥和的节庆气氛。
因为无法调和的观念冲突,陈佩斯宁愿选择离开春晚,转向话剧创作。
2001年,他的第一部话剧《托儿》开始巡演,场场爆满。
20多年来,他以平均两三年出一部作品的速度,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话剧精品。
电影《戏台》就是改编自他2015年首演的同名话剧。
03
《戏台》讲述了一群戏子被迫给军阀表演的故事。
一边是手无寸铁的戏子,一边是手握枪杆的军阀。
演不好,就得死。
那么问题来了,什么才是好?好的标准由谁来决定?是权力者还是艺术者?
显然,这不仅仅是电影中存在的问题,也是现实人生的拷问。
戏如人生,电影的爆笑之后其实隐藏着辛辣的讽刺,和深刻的反思。
就像一部好的作品,是质量至上,还是流量为王?
各种评审,是当权者说了算,还是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或专家说了算?
遗憾的是,常常是当权者说了算,有权就是专家,外行也可以指挥内行。
当权力可以随意修改剧情或篡改规则时,普通人还能否保留自己的尊严,坚守自己的底线?
不改戏就得死,你是胡乱改戏,博得当权者开心,还是宁死不屈?
当大家都在忙着寻求流量变现、快速套现的时候,还有多少人愿意慢慢沉淀、精雕细琢?
陈佩斯用自己的言行回答了这个问题。
他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,作为艺人,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出作品。
“艺人”,不是“明星艺人”,而是“手艺人”。
他不迎合潮流,不随声附和,而是始终坚守信念,沉淀自己,用心打造好的作品。
对待艺术创作,陈佩斯一向较真,每个动作都要精益求精。
演话剧是体力活儿,71岁的陈佩斯依然毫不懈怠,每次演出前要喝三大瓶生理盐水,以防演出过程中体力不支。
他说:“只要你有理想,你肯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去做,没有不成的事情。”
正是由于这种勇于沉淀、敢于较真的精神,他才创作出了众多高质量的作品,收获了观众的敬意和喜爱。
愿这个世界多一些较真的人,愿这个世界多一些慢节奏的人。
垒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